
1950年11月初,朝鲜战局急剧变化,第九兵团接到命令,紧急进入朝鲜。南方部队几乎没有时间适应严寒的环境,就被投身到长津湖战役之中。89师267团在11月末展开了一次突袭,成功击毁了美军的运输车,并缴获了3000床高级羊毛毯。然而,令人困惑的是,89师的政委王直接到消息后,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,将这些毛毯全都剪成一块块的小片。士兵们纷纷议论:这不是防寒物资吗?为何要把它们剪碎呢?王直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?
当时的朝鲜正遭遇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,气温在某些地方可低至-40℃。而此时的第九兵团,是由一支来自南方的部队组成,原计划驻守台湾的他们,突然被调往朝鲜。气候的严酷,战士们一无所知。第九兵团总人数约15万人,分为3个军、4个师,装备相对强大,配备步枪、冲锋枪、轻机枪、重机枪及迫击炮和火箭炮。这些武器虽比其他地方的部队先进,但大多数武器已严重磨损,与美军的新式装备相比,差距十分明显。更糟糕的是,本应携带的大量辎重和物资因准备匆忙未能随队一起出发,致使部队的后勤状况非常紧张。
展开剩余79%第九兵团行进途中,在沈阳和梅口短暂停留,进行补给。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紧急调动机关干部和直属队,捐赠650件棉衣,甚至原定给第13兵团的35090件大衣也调给了第九兵团。政府和地方政府也为部队紧急调集了大量棉衣。到11月底,军区为第九兵团送来了22万件棉衣。然而,当部队踏入朝鲜时,最晚的部队也在11月19日才到达,而棉衣大多数尚未分发完,部分部队为了节省空间,将棉衣留下,专门带上粮草和弹药。结果,刚到朝鲜的第一天,便有两名战士因寒冷而冻死,众多士兵冻伤,数量以千计。气温迅速从十几度骤降至-40℃,严寒的天气令南方士兵完全没有准备,他们低估了朝鲜冬季的严酷。
除了极寒的天气,美军的空中侦查也使志愿军倍感压力,白天只能藏身,晚上行军。在冰天雪地中行走,每走一步便陷入雪窝,许多人鞋子被湿透,脚趾逐渐冻成了冰块。南方兵员并不熟悉如何应对冻伤,指挥员错误地让大家烤火取暖,结果导致了更严重的冻伤。正确的救治方法其实是通过摩擦手脚,恢复血液循环。更糟糕的是,物资补给不足,志愿军只能时不时地收到一部分补给,远不足以满足全体战士的需求,战士们既冷又饿,根本无法正常作战。为了暂时填饱肚子,志愿军与朝鲜政府商量,在战斗区域附近挖掘土豆。这些土豆原本由朝鲜人民种植,但由于战斗的缘故,许多人已撤离,土豆无人收割,因此成了志愿军的“救命粮”。
不久,第九兵团就投入了激烈的战斗。美军被困于长津湖的“Y”字形阵地无法撤退,志愿军趁机在新兴里、柳潭里、下碣隅里等地布阵,对美军展开围剿。89师267团在柳潭里西北与27军79师、20军59师联手进攻美军。当时,宋时轮司令已经安排好战略,但作战情况往往比预想的复杂。267团率先发动攻击时,美陆战1师的第5团和第7团急忙构筑防线。267团虽然击毙了敌军的一个连长,成功占领了高地,但另一个营未能成功突击。与此同时,其他部队也开始朝着美军占领的高地进攻,形成了激烈的战斗局面。
战斗激烈的同时,部队的后勤支持也在不断改善。每攻占一个美军阵地,志愿军就能获得一些补给站,这也让士兵们的士气得到了恢复。12月1日,美军试图借助空中优势突围,79师236团多次攻打美军控制的1282高地,在这一天,1282高地易手多次。美军最终意识到无法守住该高地,在友军的支援下,仓促撤退,留下大量补给、弹药和衣物。79师趁机拿走了美军留下的补给,继续追击美军,成功消灭了美军陆战5团1营。
在柳潭里,89师的任务是封锁美军南撤的道路,并掩护59军清理美军补给。然而,由于阵地暴露,宋时轮司令决定调整战略,命令89师前往社仓里追击韩军。社仓四周被山脉包围,地势险要,成为美军和韩军的防守要地。28日夜间,89师发起了对社仓美军的进攻。266团2营4连迅速占领了一个高地,但6连在进攻时遭遇了美军地堡群的猛烈反击。志愿军战士以牺牲3人的代价,成功摧毁了敌军的2个地堡,打开了突破口。敌军在受到志愿军强力打击后,开始撤退,89师尽管没能阻击到韩军,但仍缴获了大量的物资。
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收获就是那批毛毯。虽然只有3000多条,王直决定将这些毛毯剪成小块,每个战士都可以用几片毛毯包裹手脚和耳朵。这个决定使得大量战士免于冻伤,确保了部队在恶劣环境中的作战能力。这个果断而充满智慧的决策也得到了彭老总的高度赞扬,89师成为了第九兵团冻伤最少的部队之一,并承担了后续的追击任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